2025年的我国体育产业,一边是“苏超”联赛的场场爆满、各地马拉松比赛的众人参与;另一边是大量体育企业因场馆升级、赛事IP(基于特定体育经济活动开展的一系列衍生产品和服务)培育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这种“流量繁荣”与“资金短缺”的错位,暴露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痛点——如何将“人气”转化为“资本”,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或许是一种思路。
难以证券化的原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这一政策犹如一剂强心针,为体育产业打通“流量”与“资金”的转化堵点提供了新路径。
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本质是把赛事转播权、门票收入、运动员合同收益等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融资对企业信用的依赖,让体育企业凭核心资产的“未来收益”提前回笼资金。例如,一家体育场馆若把未来10年门票收入证券化,短期内就能获得资金用于场馆的升级改造,不必再被动等待每年的门票收入。
我国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7.94%和15.65%,体育类项目占比几乎为零。这说明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仍处于“零星试水、规模有限”的阶段。
体育产业实现资产证券化面临三个困境:优质资产稀缺——多数体育企业的资产集中在“非标准化”领域,难以满足证券化对资产规模和现金流稳定性的要求,体育产业没有标准化的产品供投资者选择。风险防控滞后——赛事结果、运动员状态、突发事件都可能让体育收入剧烈波动,而且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信用评级模型,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及收益。配套机制缺失——体育产业无形资产的权属界定、产权转让流程不清晰,相关税收优惠、监管细则等政策支持尚未形成体系,导致投资者缺乏布局信心。
探索向“体育+”模式转型
在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中,无形资产评估一直是重点和难点。此次出台的《意见》亮点主要为: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配套一系列支持举措,为体育产业证券化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政策加码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开展体育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贵阳市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专项资金和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太原市上线“太马平台”,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度整合金融创新与体育资源,打造“金融+体育”融合新场景。政策的“强推动”下,体育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体育产业加速向“体育+”融合模式转型。单纯依靠赛事门票收益波动性较大,目前,各地体育产业向“体育+商业”“体育+文旅”“体育+科技”等多业态融合,为证券化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标的。体育企业开始探索“造资产、优资产”:“苏超”联赛通过整合区域性赛事,打造标准化赛事IP,统一运营后转播权收入连年增长,为资产证券化奠定基础;吉林市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把雪道运营、酒店住宿等综合权益打包,发行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探索“体育+文旅”融合模式。
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年初以来,赛事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成为撬动体育资产证券化万亿元市场的引擎。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开展“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平均每场比赛现场观众超5万人,线上直播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收入超12亿元。公众对体育赛事的“狂热”,不仅催生出赛事IP、场馆运营、数据服务等多元化资产模式,更通过“体育+文旅+商业”的复合模式,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流量”变“资金”从何发力
当前,体育产业迎来风口期,投资者想获得稳健收益,须从产品、平台、政策三大方向进行分析。
在产品端,多元整合,提升体育资产的吸引力。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底层资产是否优质。体育企业须将赛事IP、场馆运营、体育培训、数据服务等多元业务进行整合。这种多元收益结构能提升资产的吸引力,为投资者提供更稳健的回报。
在平台端,科学估值,实现可持续收益。构建科学合理的估值体系是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的关键。体育资产估值平台应运用多种自建或共用的行业统一模型,对体育产业的证券化产品进行估值。例如,围绕足球赛事类证券产品特点,体育资产估值平台须综合考虑球队实力、赛程安排、历史数据等因素建立估值模型,形成类似于股票或债券的每日盈亏披露机制。通过实时、透明的收益展示,投资者可以清晰了解体育产业的资产收益情况,增强投资决策的判断力。
在政策端,完善制度,整治行业乱象。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规范,推出业务流程规范及操作指引。目前,体育产业的资产证券化存在权属认定不清、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相关部门应明确体育无形资产的权属登记流程,规范信息披露标准,整治行业乱象,为投资者营造有序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