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嘴下单”让支付更丝滑 | 农银融媒

​早晨,当你在办公室对着电脑赶材料,想点杯咖啡提神,却顾不上从长长的菜单里挑选产品下单时,你会不会想着“如果售货员就在面前,能帮我下单就好了”——就在前几天,这一场景成为现实。

近日,支付宝宣布推出“AI付”,实现了支付服务与AI智能体的融合,该功能率先在瑞幸咖啡推出的AI点单助手“Lucky AI”中上线,用户可在瑞幸支付宝小程序或瑞幸咖啡App,用说话的方式通过AI完成下单并支付。

笔者打开瑞幸App来了一次亲身体验。当对着手机说完“Lucky,来杯橙C美式,少冰不加糖,现在下单,送到公司”,2秒钟后就弹出了支付成功的提示——无须跳转支付页,整个过程不会离开AI对话界面,就像直接与售货员聊天一样自然。这是支付宝首次打通AI智能体内的下单与支付全链路,实现无缝衔接的AI服务体验。

看似一次简单的支付体验,本质上却是对现有支付系统的重塑。过去,“能买”与“能付”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技术缝隙,而本次创新让原本割裂的支付环节被补齐,AI智能体第一次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付款能力”,是一次支付系统对AI智能体的适配。很多人认为,这是AI进入商业世界前,必须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AI付”的流畅体验背后,在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和“多模态生物识别+实时风控体系”两大核心技术支持。MCP技术就像AI的“翻译官”,把用户的指令转换成AI能听懂的语言,还能记住用户和AI的对话内容并进行上下文推理,确保沟通不偏题。例如,当用户先问“冰美式多少钱”,再说“下单”,AI就能把“下单”和“购买冰美式”关联起来,自动转化成支付指令。当支付越融入AI场景,就越依赖底层系统对安全、信任与可控性的支持。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实时风控体系”,前者解决“用户是谁”的问题,后者解决“行为是否安全”的问题,两者的结合既确保了“操作人是你”,又确保了“操作零风险”,最终实现“身份安全+行为安全”的全链路防护。

目前,除了语音支付,市面上的“AI付”还推出了“看一下”支付功能。用户戴上Rokid、小米、雷鸟、魅族等主流智能眼镜厂商生产的智能眼镜后,用语音唤醒眼镜,说出“支付xx元钱”,然后看一眼商户收钱码,再说“确认支付”,即可完成支付。该功能无须掏出手机,方便用户在双手忙碌或不便使用手机时安全便捷地完成付款。

支付环节在商业活动中具有枢纽价值,其形式始终随着科技迭代与用户需求升级而演进。从传统的现金交易,到如今的多元化智能支付体系,每一次革新都带来更高效、更安全、更丰富的体验,推动交易效率跃升、安全壁垒强化,以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不仅如此,AI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场景正从单一功能向多维应用渗透。例如,腾讯云天御为金融、电商等领域提供全链路智能防护,实现海外交易支付欺诈拦截率99.5%,构筑起高效的实时风控体系。又如,移卡开发的AI Agent行业解决方案在东南亚市场实现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智能兑换,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实现跨境支付效率提升,支付体验进一步优化。然而,新技术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风险。数据安全方面,AI支付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如果数据泄露将带来巨大损失;算法决策方面,AI识别可能误判,导致支付决策失误,若AI用于生成虚假信息、伪造内容等,将冲击社会信任机制;法律合规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在完善中。

未来,支付或将在技术驱动下沿着“基础—验证—场景”的逻辑重塑。底层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每笔交易记录真实可查、无法篡改,云原生架构让海量交易瞬间处理,支付路径更加安全高效。核心验证上,生物识别与AI风控继续深度融合,身体就是“活密码”,实现“无感支付,精准防控”。场景落地上,物联网构建起无感支付生态,实现跨境支付实时结算、智能设备自动付款。

“AI付”虽然刚起步,但它已经让我们看到,支付可以不再需要复杂的专门步骤,而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程;不再只是人和平台之间的结算工具,而是AI世界里完成交易行为的通用模块,构建起AI时代支付的底层支付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