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羽毛托起一条产业链 | 农银融媒

“打不起羽毛球了。”从去年开始,羽毛球价格一路攀升,部分品牌两年累计涨幅甚至高达100%,超过了同期金价的涨幅。

价格波动之下,贵州黔东南锦屏县悄然跃入了公众视野。全球每十只羽毛球就有一只产自锦屏,“锦屏造”羽毛球远销丹麦、马来西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山深处,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里,一条特色产业链正在形成——从商品鹅养殖和深加工到羽毛球装备制造,再到探索体旅融合发展,羽毛球产业集聚成势,实现爆发式增长。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这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倾力支持。

供不应“球”  羽毛成关键

在位于锦屏县的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狮龙”)厂区内,上百台机器轰鸣,500多名工人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赶订单。“当前羽毛球供不应求,一出来货就被订完了。”亚狮龙相关负责人说。


工人正在整理羽毛球。

做一个羽毛球要16片鹅毛,而一只鹅的翅膀上最多只有14片鹅毛符合要求。羽毛球供不应求、价格飙涨,制作羽毛球的羽毛成为其中关键。

据悉,该公司的原料主要来自于东北、四川等地。原本毛片原材料的供需是相对平衡的,但近年来,随着猪肉价格下跌,居民对鸭和鹅的消费需求下降,鸭、鹅的出栏量不断走低,直接导致造球原材料的相应减少。

近几年,亚狮龙加大优质羽毛收购力度,丰富产品层次,持续扩大羽毛球产能。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球拍、纸筒、球袜、球包等相关企业先后落户锦屏,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延伸。

“我们生产的羽毛球拍是由一种新材料碳纤维织布制作而成的,强度是钢的20倍,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贵州羽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羽辉新材料”)负责人介绍道,“公司项目能顺利落地,多亏了农行的支持。”

工人正在查看羽毛球拍。

据悉,农业银行贵州锦屏支行围绕当地鹅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融资效率,为羽辉新材料及“链主”亚狮龙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让片片鹅毛变成轻盈的羽毛球,“走”出大山、“飞”向世界。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向羽毛球相关生产企业投放贷款超1500万元。

观念之变  卖鹅有新招

以前,对于锦屏县狮头鹅养殖带头人老吴来说,鹅的肉质好不好、下蛋多不多才重要。而现在,他的想法有了180度大转变——白鹅全身都是宝,好鹅毛价格比鹅肉还贵。

养鹅户观念转变的背后,是锦屏县几经探索,全力打造羽毛球特色产业集群的成果。

“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我能再追加购入1000只优质鹅苗,还能升级养殖棚的通风和温控设备,年底收入能再上一个台阶。”老吴说。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强,老吴计划扩大养殖规模,但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和物资采购占用了大量资金,资金短缺成了发展“拦路虎”。

得知情况后,农业银行贵州锦屏支行主动上门对接,仅用了2个工作日,便完成了35万元贷款发放,让养殖户不再为资金发愁。

林业资源丰富的锦屏县,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适宜鹅类生长,当地素有养鹅的传统。近年来,锦屏支行围绕各类养殖主体在养殖、圈舍建造、设备购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带动群众增收。该行还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协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累计向各类鹅养殖主体提供贷款超4500万元。

与此同时,锦屏县通过举办羽毛球系列赛事活动,提高赛事品牌知名度,推动体旅融合发展。

从养好“一只生态鹅”到生产“一只羽毛球”,再到办好“一场球赛”,锦屏县以“鹅”为链,发展出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让山区小城有了产业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