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炒菜机器人大赛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支机器人战队同台竞技,围绕烹饪操作的精准度、菜品呈现的品质感以及创意研发能力三大维度展开激烈比拼,为观众展示了“智慧餐饮”在生活场景中深度应用的无限可能。
当下,炒菜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涌入餐饮业后厨,数据显示,商用厨房机器人设备在餐饮业的渗透率已达37%。大米先生、老乡鸡、南城香等餐饮集团均换装了机器大厨,小菜园计划投入1亿元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全国已有321家涉及“智能炒菜机器人”专利和业务的相关企业存续。当其他行业的机器人还处在摸索阶段,餐饮行业的机器人时代已经提前到来。
为何是餐饮行业?原因在于智能设备可以重塑行业的成本结构与运营模式。传统餐饮行业的人力成本相对较大,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商家人力成本占比平均超20%,“一厨难求”的困境越发凸显,厨师岗位已连续多年位列“最缺工”职业榜单。
炒菜机器人通过大幅节约经营成本正成为破局利器。在后厨,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多台设备,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机器人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出餐速度,帮助商家更从容应对订单高峰。集约化的设备节约了后厨空间,进一步节省了店面租金。
炒菜机器人还能解决标准化难题,能实现对菜品全流程、各环节的精准控制,从油温何时达到最佳炒制温度,到每种食材的投放时间节点,再到翻炒的频率和角度,都被精准量化,每一步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高端机型内部还装配了味觉传感器,实时监测菜品咸淡、辣度等指标,自动调整调料添加量。
在行业突飞猛进的同时,炒菜机器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难点。技术上存在改进空间,颠锅、改花刀等高难度动作尚无法完成;应用上以标准化菜品为主,个性化用餐需求难以满足;单机成本较高,中小餐饮店投资压力大。但毫无疑问,炒菜机器人已为我们揭开了未来厨房的一角。
炒菜机器人会取代厨师吗?目前来看,其不会完全替代厨师,而是将后厨工作人员从单一重复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厨师的工作重心将更多转向菜品研发、流程监控、设备维护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人机协同配合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同时,炒菜机器人还需要兼容更多场景。当前,很多餐饮企业采用的还属于炒菜机,与完全智能化的炒菜机器人还存在差距。未来可以通过技术层面的不断迭代,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用餐需求。例如,针对“一老一小”的特殊餐饮需求,为机器人加入AI智能决策功能,根据老人、儿童健康指标设计定制化饮食菜单,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
此外,行业还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产业生态向两端延伸。在上游,打造厨房专用AI芯片,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在下游,推动食材预处理企业、调味料工厂与机器人厂商共建生态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炒菜机器人将会成为餐饮后厨的常驻嘉宾。锅气与代码的协奏曲已然响起,餐饮产业正在这场效率革命中焕发新生。